新闻
-
云南:跨越山海 深化合作
近年来,沪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建设、云品入沪、劳务合作等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绥江县:农旅融合振兴乡村 去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云南省昭...
-
昆铁“慢火车”载满乡亲幸福新生活
近日,昆明开往元谋西的7466次“慢火车”刚到达龙骨甸站,站台上已有不少彝族老乡等待上车,有的挑着满满两筐水果,有的背着一背箩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准备到元谋县城赶集、卖菜、置办年货。 车厢的座椅下、凳...
-
云南铁路迎春运客流高峰 西双版纳避寒游成热门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局集团”)获悉,截至1月17日,春运以来云南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迅速,已累计发送旅客281.5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23.3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58.7%。 随着...
-
云南红河弥勒:赶大集购年货 欢欢喜喜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赶大集、购年货也成了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各乡镇,乡村集市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大家在热闹的集市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收拾屋子、种植果...
-
谱写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22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22年12月20日,德宏州委八届三次...
旅游
-
云南丽江:打造城市公园 建设绿美城市
近日,作为云南省丽江市10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之一的中济海公园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中济海公园位于丽江中心城区西北端,北接束河古镇、南连大研古城,总占地面积1050亩,整合中济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
-
云南丘北:多措并举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
-
云南红河:生态优先 向美而行
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清澈的牧羊河从大围山中流出,贯穿县城。河水滋养了这里的大山和树木,山林、湿地又涵养了水源。 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成了屏边县解锁群众生...
-
昆明富民:打好助农组合拳 跑出富农加速度
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以“九化富民”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区域化项目、创新“互联网+”模式等,打好助农组合拳,跑出富农加速度。 ...
-
祥鹏航空2022冬航季新增多条航线保障旅客出行
2022年10月30日起,中国民航将执行冬航季航班计划。海航航空旗下祥鹏航空根据新航季市场需求及特点,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复飞多条航线,并推出各类航空产品及机票优惠活动,满足旅客多样化...
云南保山市文明家庭姬仁礼家庭:坚守与传承中的土陶情缘
发布时间:2022/05/18 新闻 浏览:187
走进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育德村,从山路拐进村子,再走进一个空旷的大院,必将会与一个个已经烧制好的土陶罐子“撞个满怀”,而制作出这些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陶器主人正是姬仁礼和他的家人们,这个家也因这些陶器充满了浓郁的“匠人”气息。
1934年9月出生的姬仁礼是隆阳区金鸡乡育德村人,他一辈子都与这些土陶打交道,在当地制陶业享有盛誉,所制陶器的品种上百种共上万件,以生活用品为主。如今,姬仁礼的儿子姬从彦继承了他的手艺,并对工艺进行了改进,其土陶制品供不应求,常年销往大理、德宏等地,并远销缅甸。土陶成就了姬仁礼的事业,而他的家庭也与土陶相伴相行,结下了世代情缘。
种下一颗土陶“种子”
据《金鸡乡志》记载,隆阳区金鸡乡育德村原名窑上,因村里烧陶器的窑洞较多而得名,清朝时期更名为育德村。姬仁礼12岁起就和其父姬大聪学艺。育德村的烧窑技艺是姬家先祖从南京应天府带过来的手艺,制陶业自此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育德村烧制陶器的历史,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但大规模生产却是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当时,迁移而来的张姓制陶,姬姓烧窑,董姓为雇工,三姓被指定到金鸡一带烧制陶器以供军用。他们采用最古老的办法,即用牛踩泥、人搓泥、人力驱动转盘来烧制古朴的罐盆,三姓分工明确。
制陶传到了姬仁礼的父亲这代,技术也日臻成熟。姬仁礼从小就跟着父亲捏泥、玩泥,在泥巴中长大。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自身刻苦钻研下,姬仁礼不仅继承了父辈精湛的制陶工艺,且不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胆创新。1974年前,转盘改良用电前,姬仁礼祖祖辈辈都靠脚转动老式转盘,手握泥、脚踩转盘,手脚功夫并用,连续踩4个小时,需要很大力气。姬仁礼捏了毁,毁了捏,又是描凤,又是画鸟;进窑、出窑,每一道环节都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磨炼。除了力气,制陶还要专注。泥巴在手里,在转盘上打磨时,姬仁礼总是格外仔细,一双手,轻轻拉起泥,在转盘的转动下,一点点变成了圆形的陶罐。18岁这年,姬仁礼出师了。姬仁礼制作的陶器销到了周边,远销到了缅甸……在姬仁礼20多岁时,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制陶高手。他做的土陶,用于生活中的就有50多种,最大的如酒缸和醋缸有200多公斤,他还做过油灯、小茶杯等,仅他做过的灯,种类就达上百种。
姬仁礼烧制的陶器,大的有1人多高,小的只有2指宽,包括陶罐、酒罐、花盆、花瓶、寺庙宝鼎、茶壶、香炉、陶盆、烤茶罐等数十个品种,其做工精细考究,造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远乡近邻群众的青睐,姬仁礼也成了金鸡乡育德村制陶的代表人物。
勇于创新的世代传承
1955年金鸡乡建成了集体陶器厂,姬仁礼成了厂里最好的技术员,外村本村的都管他叫师傅,他还带出了很多徒弟。
1984年,姬仁礼的父亲过世了,年近50的姬仁礼早已完全掌握父辈精湛的制陶工艺。将“陶梦”做大,是一直埋在他心里的愿望。1993年,他请专业工程师改良了传统窑房,增加了制陶烧制的空间,如愿创办了姬仁礼陶器厂。
姬仁礼收过不少徒弟,他的得意门生是曾当过民办教师的大儿子姬从彦。姬从彦20岁后教书,3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做土陶,他和父亲一样对泥巴很有悟性,并从技术上勇于革新。姬从彦在跟父亲学到传统技术后,觉得红釉色世代都在用,就开始在配料和涂釉上动了心思,期待创新。一次,姬从彦偶然在一家酒馆里看到了一个颜色比自家土陶更好看的用来装酒的土罐子,一打听是从四川宜宾买来的,他决定去取经。历经五年的钻研,姬从彦研究出了釉彩“樱桃红”,釉彩改变后,土陶销量出奇的好。
姬仁礼的两个儿子都随其学艺,妻子和儿媳则各有分工。姬仁礼家庭在1992年创办了永子陶器厂,2002年工厂引进了新的烧窑技术,由于技术不成熟,工厂一度亏损,一家人陷入了生产生活的困境,但全家5口人始终没有放弃,更没有抱怨,一家人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为了不断提高制陶技术,一家人努力学习各种制陶工艺。先是投入资金改良了传统窑房,增加了制陶烧制空间,提高了经济效益;后又在釉涂料上大胆探索,生产出了“樱桃红”釉涂料制品。姬仁礼烧制的陶器,品种达数十种,做工精细考究,其中多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故而受到群众喜爱。现在,儿子姬从彦继承了姬仁礼的手艺,工艺也进行了很大改进,其土陶制品供不应求。2007年,姬仁礼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姬仁礼家庭荣获国家级、省级“最美家庭”称号、第八届云南省五好文明家庭。
不忘根本的“热心肠”家庭
在努力钻研手艺、发展土陶技艺的同时,多年来,姬仁礼一家始终热心公益事业。
在村里,姬仁礼一家积极参与和支持村委会各项工作,2010年,因村内道路硬化需要占用其部分土地,全家人二话不说,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土地丈量工作,不要政府给的一分补偿。牺牲小我,顾全大局,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姬仁礼一家坚持传承良好家风、倡导文明乡风,坚决抵制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行为,从老到小都积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身体力行地去践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用家人的言行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姬仁礼一家还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始终力所能及关心、照顾村民,与邻里和睦相处。多年前,村里曾经有一位邻居老人因儿女长期在外务工无人照顾,姬仁礼得知情况后,和家人商量轮流照料老人,让老人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同时,不管何时,只要有人来问起制陶手艺或拜师学艺,姬仁礼及家人都会把自己手上的功夫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身体力行地将艺品与人品真正结合起来发扬光大。
一个人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可能不难,难的是历经岁月沧桑依然不忘初心将美好品格代代相传。而这正是姬仁礼一家人带给我们最好的启迪。
下一篇: 云南省迪庆州范围内首次发现北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