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云南:跨越山海 深化合作
近年来,沪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建设、云品入沪、劳务合作等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绥江县:农旅融合振兴乡村 去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云南省昭...
-
昆铁“慢火车”载满乡亲幸福新生活
近日,昆明开往元谋西的7466次“慢火车”刚到达龙骨甸站,站台上已有不少彝族老乡等待上车,有的挑着满满两筐水果,有的背着一背箩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准备到元谋县城赶集、卖菜、置办年货。 车厢的座椅下、凳...
-
云南铁路迎春运客流高峰 西双版纳避寒游成热门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局集团”)获悉,截至1月17日,春运以来云南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迅速,已累计发送旅客281.5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23.3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58.7%。 随着...
-
云南红河弥勒:赶大集购年货 欢欢喜喜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赶大集、购年货也成了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各乡镇,乡村集市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大家在热闹的集市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收拾屋子、种植果...
-
谱写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22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22年12月20日,德宏州委八届三次...
旅游
-
云南丽江:打造城市公园 建设绿美城市
近日,作为云南省丽江市10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之一的中济海公园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中济海公园位于丽江中心城区西北端,北接束河古镇、南连大研古城,总占地面积1050亩,整合中济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
-
云南丘北:多措并举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
-
云南红河:生态优先 向美而行
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清澈的牧羊河从大围山中流出,贯穿县城。河水滋养了这里的大山和树木,山林、湿地又涵养了水源。 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成了屏边县解锁群众生...
-
昆明富民:打好助农组合拳 跑出富农加速度
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以“九化富民”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区域化项目、创新“互联网+”模式等,打好助农组合拳,跑出富农加速度。 ...
-
祥鹏航空2022冬航季新增多条航线保障旅客出行
2022年10月30日起,中国民航将执行冬航季航班计划。海航航空旗下祥鹏航空根据新航季市场需求及特点,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复飞多条航线,并推出各类航空产品及机票优惠活动,满足旅客多样化...
昆明退耕还林绘美绿水青山,福泽百姓的“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21/08/05 新闻 浏览:147
春城昆明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间,昆明市共完成退耕还林250.6万亩,累计投资26.3亿元,直接受益121.2万人。
退耕还林不但绘美了绿水青山,筑牢了长江上游绿色屏障,还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大了福泽百姓的“金山银山”。
数字之变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昆明市林草局退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国家级退耕还林经历了四个阶段:2000年至2001年,在东川区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试点工作;2002年至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2008年至2015年,从全面推进转向成果巩固;2014年起实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张丽芬1997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川区拖布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成为当时东川仅有的两名女性基层林业工作者之一。20多年来,她一直扎根基层从事林业工作,经历了拖布卡镇三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第一轮2000年至2003年实施前一轮国家退耕还林0.83万亩,主要种植生态树种;第二轮2013年至2014年实施市级退耕还林2.17万亩,主要种植核桃;第三轮2014年起实施新一轮国家退耕还林1.29万亩,主要种植石榴、芒果、花椒等经济树种。
“退耕还林不仅仅是种树这么简单,需要面对的问题琐碎又具体。”张丽芬说,第一轮的工作是最艰苦的,当时交通不发达,林业站人手有限,站里的3名工作人员出行靠走路,吃住在村里。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发到工作地块丈量土地、登记丈量结果、绘制地块位置图,下午7点左右才返回村里。吃完晚饭后,3人一起整理丈量数据。从2013年起,她跑遍了全镇17个村委会132个小组,把汗水洒在了一座座荒山之上。
张丽芬不仅是拖布卡退耕还林的参与者,也是东川区、昆明市退耕还林的见证者。自2000年被列为全省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区开始,东川区严格按照规范精心组织实施,强化项目管理,打造示范样板,共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及省级陡坡地治理任务22.4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约13%上升到2020年的40.55%,荒山荒坡绿意遍染。
从全市来看,2000年至2013年,昆明市完成国家前一轮退耕地还林26.3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46.7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2012年至2014年,昆明市实施市级退耕还林60.16万亩;2014年至2020年,昆明市实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省级陡坡地生态治理54.0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45.05%上升至2020年的52.62%。
生态之变筑牢长江上游绿色屏障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在有着长期铜矿开采历史的东川,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1309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纵横分布着107条泥石流沟渠的小江,每年向长江输送的泥沙曾经高达1900万吨,严重威胁着区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如今,全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个个绿意盎然的村庄,如同一枚枚镶嵌在大山里的绿宝石。
与东川很多地方情况类似,寻甸县金源乡沙湾大沟片区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大面积农田和道路被冲毁,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通过在上游实施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冲毁的农田逐渐复垦,当地又恢复了昔日欣欣向荣的农耕景象。金源乡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地的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愈发凸显,金源乡已发展成为寻甸最大的粮仓。
寻甸县和东川区一样是全省首批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区,早在2000年就启动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8年,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46.6万亩,成林后森林覆盖率将提高8.7个百分点,年增蓄水1165.02万立方米,保持水土186.4万吨。”寻甸县林草局副局长陈明科介绍,全县退耕还林地块树木长势喜人,工程区山绿了、水清了,风沙危害逐步减少,特别是清水海水源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周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生态效益充分显现。
位于金沙江流域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与东川、寻甸一样都是昆明的城市生态涵养区,同样承担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禄劝县林草局退耕办主任刘华介绍,自2002年以来,全县累计实施各级退耕还林42.38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每年到了赏花季节,无论是看轿子山杜鹃,还是观马鹿塘花海,所经过的公路沿线到处是华山松和旱冬瓜的混交林,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旅游体验。云龙水库径流区大量实施退耕还林后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加强,有效保障了昆明城市的用水安全。
昔日荒山岭,今朝绿成荫。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市陡坡耕地减少,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十三五”末,全市森林面积达1660.37万亩,较“十二五”末增长8%;森林蓄积量达6057万立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557万立方米。曾经的“童山濯濯,荒夷凄凉”如今已满目苍翠,“莽莽群山抱古城”成为美丽春城最亮丽的底色。
生活之变乡村振兴有“致富果”
绿水青山不仅改变了昆明的生态环境,还改变了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
在脱贫攻坚中,退耕还林是重要的持续增收项目,全市3个脱贫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均从退耕还林项目中获得直接经济收入。全市2014年至2020年实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45.28万亩,其中东川区15.75万亩、禄劝县13.3万亩、寻甸县8.17万亩,实施云南省陡坡地生态治理6.8万亩,其中东川区0.4万亩、禄劝县1.5万亩、寻甸县0.3万亩。全市退耕还林精准扶贫面积13.24万亩,惠及贫困户23560户90662人。
退耕群众在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发展了核桃、板栗、花椒、苹果、甜柿、枇杷等一大批经济林果,从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渐发展为林粮、林果、林菌、林药、林菜、林花种植多管齐下,林下养殖、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同步推进,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东川区林草局局长舒东江介绍,拖布卡镇在2018年新一轮国家退耕还林中推行合作社承包和大户带散户的模式,由各合作社及大户结合产业发展合理规划种植树种。新店房村退耕2425.9亩,涉及农户377户1409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10户发展脐橙、石榴等产业。脐橙产业带动农户264户,农户除收取租金外,每亩还有2000元退耕还林管护补贴,同时还带动100多人务工,每年常驻务工人数26人,务工增收年均近3万元。树桔村退耕还林1491亩,涉及农户237户83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发展芒果、桃子等产业,芒果已有527亩挂果,年产量15吨、产值9万元。
“这些地方以前都是荒地,遇到干旱经常颗粒无收,现在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了400多亩软籽石榴、700多亩脐橙,3年下来先后都挂果了,收入比种马铃薯、玉米要高很多。村民还能在这里打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每天还有80元收入。”新店房村党支部书记、石榴种植基地负责人管柄森说,看着眼前绿油油一片,各种鸟儿也陆续多了起来,大家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退耕还林深入推进,昆明市每亩耕地的产量、产值大幅提高,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已成为昆明林业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受益群众最多、周期最长,与‘三农’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最紧密的生态建设工程。”昆明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激活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不断释放的生态“红利”正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盼头、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