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云南:跨越山海 深化合作
近年来,沪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建设、云品入沪、劳务合作等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绥江县:农旅融合振兴乡村 去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云南省昭...
-
昆铁“慢火车”载满乡亲幸福新生活
近日,昆明开往元谋西的7466次“慢火车”刚到达龙骨甸站,站台上已有不少彝族老乡等待上车,有的挑着满满两筐水果,有的背着一背箩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准备到元谋县城赶集、卖菜、置办年货。 车厢的座椅下、凳...
-
云南铁路迎春运客流高峰 西双版纳避寒游成热门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局集团”)获悉,截至1月17日,春运以来云南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迅速,已累计发送旅客281.5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23.3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58.7%。 随着...
-
云南红河弥勒:赶大集购年货 欢欢喜喜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赶大集、购年货也成了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各乡镇,乡村集市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大家在热闹的集市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收拾屋子、种植果...
-
谱写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22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22年12月20日,德宏州委八届三次...
旅游
-
云南丽江:打造城市公园 建设绿美城市
近日,作为云南省丽江市10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之一的中济海公园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中济海公园位于丽江中心城区西北端,北接束河古镇、南连大研古城,总占地面积1050亩,整合中济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
-
云南丘北:多措并举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
-
云南红河:生态优先 向美而行
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清澈的牧羊河从大围山中流出,贯穿县城。河水滋养了这里的大山和树木,山林、湿地又涵养了水源。 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成了屏边县解锁群众生...
-
昆明富民:打好助农组合拳 跑出富农加速度
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以“九化富民”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区域化项目、创新“互联网+”模式等,打好助农组合拳,跑出富农加速度。 ...
-
祥鹏航空2022冬航季新增多条航线保障旅客出行
2022年10月30日起,中国民航将执行冬航季航班计划。海航航空旗下祥鹏航空根据新航季市场需求及特点,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复飞多条航线,并推出各类航空产品及机票优惠活动,满足旅客多样化...
云南省玉溪“湖泊革命”围绕“退减调治管”五字展开
发布时间:2021/08/13 新闻 浏览:87
8月10日,云南省玉溪市召开“湖泊革命”动员大会,并向全市发出动员:在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保护治理工作中,围绕“退减调治管”五字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一场“湖泊革命”,努力把“三湖”流域打造为全省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
-01-
关于“退”
实施退人、退房、退田
退路、退村和退开发项目
“六退”
最大限度保留生态空间
实施分区管控
加快修订湖泊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划定“三湖”流域“三线一单”和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绿色发展区,制定分区管控措施从严管控。
实施退出管控
全面开展“三湖”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六退”摸底排查,分类制定方案加快退出。
生态核心区以内的人、房、田,要应退尽退、应拆尽拆;生态缓冲区以内要加快编制“三湖”流域村庄规划,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做到“人口只出不进、村庄只减不增”;推进环湖交通功能外移,减少交通运输对湖泊保护造成的影响和隐患,实施抚仙湖、星云湖环湖公路生态廊道改造。
生态核心区内退出的空间,要以自然修复为主;生态缓冲区内退出的空间,要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着力提升生态功能。
实施机制管控
全面开展“三湖”沿岸违规违建排查并克期完成问题整改,健全完善政策文件、管理规定,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堵塞“打擦边球”“贴线开发”监管漏洞。
坚决落实抚仙湖面山建设项目长久熔断机制,加强星云湖、杞麓湖流域监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建立“三湖”流域项目提级审批、动态评估调整及用地台账管理机制,全方位审查、全过程管控项目规划建设。
-02-
关于“减”
突出源头预防
实施节水、减肥、降药、控粪污
“四减”
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污染负荷产生排放
源头节水减排
实施村镇安全供水工程,开展“三湖”流域供水、用水、排水调查摸底;制定节水减排措施,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倡导养成爱湖节水良好习惯,减少污染排放;加快调水工程建设,推进供水替代,逐步减少从“三湖”取水,2023年起不再从抚仙湖取水。
减肥降药
制定农药化肥销售使用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三湖”流域农药化肥定制供销专卖制度;严格落实“三湖”流域禁止生产、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规定,坚决将源头控住。
严控畜禽粪污排放
科学划定“三湖”流域禁养限养控制区,制定实施畜禽养殖分区管控办法;禁养区域全面禁止畜禽养殖,限期清理退出现有养殖;限养区域全面推行规范化养殖,封堵排污通道,实现粪污全收集、严管控,全面推行粪污资源化利用。
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不断增强全民治污护湖意识,努力推动生产生活与湖泊保护相适应。
-03-
关于“调”
以“三湖”保护统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绿色有机方向
按照调优一产、调精二产
调强三产“三调”思路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
调优一产
创新经营模式,加快“三湖”流域耕地流转,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集中运营管理,推进公司化运作、市场化运行。转变种植模式,制定种植业指导意见,加快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调整,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无土栽培,发展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现代农业。以“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一县一业”产业板块为基础,重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打造“三湖”流域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调精二产
完善“三湖”流域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禁止“三高”产业投资建设,通过限制水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控措施,倒逼现有“三高”产业退出。巩固抚仙湖流域工矿企业退出成果,加快江川区、通海县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二产转型升级。
调强三产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统筹推进特色小镇、精品村庄、田园综合体、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构建“大健康+全域旅游+康养+特色小镇”链条。依托“生态佳”,培育“生态+”新业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创建抚仙湖5A级景区,着力打造“三湖”生态旅游圈,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04-
关于“治”
科学编制“三湖”流域“一水两污”防治方案
精准系统实施治城镇、农村
农田、河道、调蓄带(塘)
湿地的污水和垃圾
“六治”
对已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进行提升改造
实现新老体系衔接、城镇农村一体
确保2022年底
实现全流域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目标
完善城镇污水治理系统
按照“管好每一寸管网、每一滴污水、每一栋建筑”的要求,加快城镇截污系统建设完善提升,实施雨污分流,做到应收尽收、应处尽处,避免污水失管失控。
分类治理农村污水
突出精准截污,规范农户排污口设置和污水排放行为,精准对接排污口,做到污水管网封闭运行、雨水自然排放;坚持以管网收集为主,根据收集效率和投资效益,对片区或村庄采取并网或村落独立收集处理等方式分类施策。
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将星云湖和杞麓湖流域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提升至Ⅳ类,出水作为湖体补充水源;抚仙湖流域污水全收集处理,尾水最大限度回用,剩余部分输送至流域外综合利用。
综合治理调蓄带及湿地
强化调蓄带、湿地对雨水和农田退水的接纳、调蓄、净化功能,在调蓄带、湿地附近合理规划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水质达标;建设调蓄带应急泵站,将无法消纳的污水应急提升至上游库塘,防止污水入湖;以削减污染负荷为目标,建立健全调蓄带、湿地管护运维长效机制,确保有人管、有钱管;科学管理湿地,搭配好水生植物,适时清除淤泥、植物残体,充分发挥调蓄带、湿地生态效益。
系统治理入湖河道
全面封堵河道排污口,防止污染直排入河;因地制宜设置河道两侧50—100米区域自然生态物理隔离带,阻止农田尾水直接入河;加大灌溉设施配套和回灌回用等工程措施力度,保证农户生产用水,强化河道有效管理,确保清水直接入湖。
防止农田退水外排
鼓励村组因地制宜设置农田退水收集区(塘),并按有利于净化水质的方式进行耕种,适当予以奖补。
完善垃圾收处体系
健全“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探索建立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机制,通过收集转运、集中处理的方式,最大限度防止泔水等厨余垃圾进入管网系统;加快澄江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江川-通海-华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05-
关于“管”
全面推进完善法规
执法监管、监测监控
科技支撑、宣传发动
“五管”措施落地落实
着力提升管湖治湖能力和水平
完善法规体系
全面梳理“三湖”保护治理相关法规、制度、政策中不适应当前保护治理需要的条款和规定,推动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严格执法监管
完善湖泊管理机制,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执法合力,严肃查处涉河涉湖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环境守法成为新常态。制定已建环保项目管护方案,加强管理运行,确保发挥生态效益。建立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长效机制,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实现清扫保洁常态化。
健全监测体系
整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水文、气象等各部门监测资源,加快完善湖体、主要入湖河道、农田、调蓄带、湿地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污染变化情况,强化数据分析,加强监测预警,为科学治湖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科技支撑
发挥玉溪湖泊研究创新中心作用,搭建开放式湖泊科学研究平台,引入一流专家团队,持续深入开展湖泊基础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五要深入宣传发动。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切实将“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推动全民爱湖、全民护湖、全民治湖,营造“湖泊革命”良好氛围。
为确保“湖泊革命”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玉溪市创新工作机制,成立“湖泊革命”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全域截污治污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流域转型发展组、流域节水和入湖河道治理组、“两违”建筑整治和规划项目组、监管执法组、科技支撑和水质监测监控组、宣传发动和全民保护组、要素保障组、组织保障和考核组、督导检查组、责任追究组12个工作组。
沿湖三县(市、区)参照市级构架成立县(市、区)“湖泊革命”指挥部,结合实际设立若干个工作组,负责组织推动“湖泊革命”具体工作。
市、县(市、区)联合向流域19个乡镇(街道)派驻工作队,向流域150个行政村(社区)派驻工作组,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网格化责任体系,构建全流域覆盖、多层级联动、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高效运行机制,合力推动“三湖”保护治理长效长治。
同时,按照每年每湖市级不低于1亿元、县市区按要求纳入财政预算的标准,加大“三湖”保护治理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