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云南:跨越山海 深化合作
近年来,沪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建设、云品入沪、劳务合作等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绥江县:农旅融合振兴乡村 去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云南省昭...
-
昆铁“慢火车”载满乡亲幸福新生活
近日,昆明开往元谋西的7466次“慢火车”刚到达龙骨甸站,站台上已有不少彝族老乡等待上车,有的挑着满满两筐水果,有的背着一背箩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准备到元谋县城赶集、卖菜、置办年货。 车厢的座椅下、凳...
-
云南铁路迎春运客流高峰 西双版纳避寒游成热门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局集团”)获悉,截至1月17日,春运以来云南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迅速,已累计发送旅客281.5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23.3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58.7%。 随着...
-
云南红河弥勒:赶大集购年货 欢欢喜喜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赶大集、购年货也成了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各乡镇,乡村集市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大家在热闹的集市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收拾屋子、种植果...
-
谱写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22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22年12月20日,德宏州委八届三次...
旅游
-
云南丽江:打造城市公园 建设绿美城市
近日,作为云南省丽江市10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之一的中济海公园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中济海公园位于丽江中心城区西北端,北接束河古镇、南连大研古城,总占地面积1050亩,整合中济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
-
云南丘北:多措并举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
-
云南红河:生态优先 向美而行
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清澈的牧羊河从大围山中流出,贯穿县城。河水滋养了这里的大山和树木,山林、湿地又涵养了水源。 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成了屏边县解锁群众生...
-
昆明富民:打好助农组合拳 跑出富农加速度
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以“九化富民”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区域化项目、创新“互联网+”模式等,打好助农组合拳,跑出富农加速度。 ...
-
祥鹏航空2022冬航季新增多条航线保障旅客出行
2022年10月30日起,中国民航将执行冬航季航班计划。海航航空旗下祥鹏航空根据新航季市场需求及特点,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复飞多条航线,并推出各类航空产品及机票优惠活动,满足旅客多样化...
打造全国样板!云南5个河湖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1/09/05 新闻 浏览:15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按照《关于开展2021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环办水体函〔2021〕125号)》要求,近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依据《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方案》
和《关于开展2021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要求
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
133个美丽河湖案例正在公示
公示期为2021年8月30日至9月30日
其中
云南5个河湖拟入选
各省(区、市)上报的美丽河湖案例
(云南省5个)
优秀案例标准
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是指地方政府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系统解决当地河湖生态环境问题,或维持当地优良生态环境不退化,使河湖保持或恢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丽景象,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以上所称河湖,可以是完整的河湖,也可以是河湖具备一定生态完整性的重要河段或湖区。相关河湖原则上应设有省控及以上监测断面(点位)。
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是建设美丽中国好经验好做法的生动体现,应当具备明显的示范价值。
一起来了解
这5个河湖
楚雄龙川江
楚雄市
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地跨金沙江、红河两大水系
是金沙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自西向东穿越楚雄市的龙川江
是金沙江右岸一级支流
全长254公里
素有楚雄“母亲河”的美誉
为改善龙川江流域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楚雄市累计投入资金11.7亿元,全力推进龙川江水生态环境保护。经过努力,2019年西观桥断面水质实现脱劣达标,提前一年达到了水环境功能区划Ⅳ类水质目标。2020年西观桥断面水质类别为Ⅳ类,实现了稳定达标。通过持续治理,2020年主要指标与2018年、2019年相比,氨氮分别下降80.2%、62.0%,总磷分别下降72.9%、38.1%,龙川江水质实现根本好转。通过强化水资源管控调度、开展生态修复,龙川江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江两岸已成为楚雄州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龙川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楚雄市主要坚持了“六个强化”。
一是强化控源截污。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配套管网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等一批控制性工程。整治入河排水口88个,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8万吨提升至14万吨。
二是强化环境整治。累计开展龙川江“清河行动”32次,投入1.7万人次、车辆及机械336台次,共清理河道40条,整治河道面积19.9万平方米,清理河道689公里,保证河道水清流畅。
三是强化疏浚活水。开展龙川江流域环保疏浚21.2公里。实施水资源联合调度,保障龙川江枯水期生态流量,改善河流水动力条件,提升了龙川江水体自净能力。
四是强化生态修复。实施了龙川江9.8公里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了青山嘴水库湿地、彝海湿地、哨湾渔坝生态湿地,龙川江水生态得到持续修复。
五是强化面源防治。划定龙川江流域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加大农用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龙川江流域乡镇全部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车8辆、收集车79辆、垃圾箱780个、垃圾桶1100个,镇区生活垃圾实现了全收集处理。
六是强化监测监管。建立完善流域水质变化分析预警机制,建成龙川江西观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设置14个监测点位,全方位掌握流域水质变化情况。加强监管执法,几年来依法取缔23家河道非法采砂洗沙、11家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点。
昌宁右甸河
穿城而过的右甸河
被誉为昌宁的“母亲河”
保山昌宁着力打造
“阡陌有序、田园美丽、产业兴盛、人民幸福”的
美丽县城
始终致力于修复右甸河水生态环境
全面建成
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
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
美丽河湖
——实施“三水”共治,让河水更清。
以统筹谋划好美丽河湖建设总体布局,从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护岸建设等方面入手,采取“水岸联动、功能综合、水文融合、生态富民”的生态治理模式,实现点、线、面系统推进。先后建设截污管网91.06公里;投资4371万元,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清淤工程,对右甸河及12条支流进行地毯式清淤,累计清淤河长57公里,清淤量191万立方米;关停右甸河源头河西水库径流区36个石材加工点,并进行生态修复;整治散乱污企业13家。主河道范围内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转迁,实现河道周边违建100%拆除。较大改善了整个右甸河河网的水质现状,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水以上,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
——修复水生态,让河水更净。
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将右甸河作为一个系统的水、土、草、鱼自然融合、共生共存的生态水系工程,缓解城区排涝压力,提升水系整体水质,实现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建立右甸河湿地保护小区6个,湿地率为71.18%,居全省前列;开展河流沿岸绿化,建成15.5公里的生态景观防护林,提升右甸河生态防护功能;引入水利、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实施右甸河城镇核心段综合治理项目,建成茶韵公园、星河田野示范园,构建以“云”为魂、集“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和“大地景观”建设理念的水环境生态治理示范园。
——彰显宜居特色,让河水更活。
在高标准创建美丽河湖的同时,致力打造高品质的水环境,使美丽河湖建设与美丽乡村、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依托“山、水、田、城”特色自然优势,实施“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工程,建设沿河临水平台、水文化公园、滨水慢行道等基础设施,营造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的滨水文化景观,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田园城市”水经济。
大理洱海
洱海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
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
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黄兴能摄
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
不忘“让洱海水更干净、更清澈”的初心使命
开启洱海保护“抢救模式”
组建一线指挥部
派驻一线工作队
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
洱海风光张成摄
集中一切力量
采取一切措施
累计投入资金339亿元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
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推动洱海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三五”期间,洱海水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入湖污染负荷明显削减,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水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草、藻、鱼、鸟等动植物的种群和结构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稳定向好,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净增70%,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水资源保障总体稳定,2020年底洱海水位1965.68米,为近五年最高水位。
“抢救性”保护洱海,主要打响了“八大攻坚战”——
打响环湖截污攻坚战。
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和450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开创国内环湖截污流域全覆盖的“先例”,累计处理污水1.99亿吨,削减化学需氧量31418吨、氨氮2376吨、总磷420吨、总氮3230吨。打响生态搬迁攻坚战。对沿湖1806户群众实施生态搬迁,腾退土地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人退湖进”“人水和谐”。
打响矿山整治攻坚战。
彻底关停57座非煤矿山,搬迁3座水泥厂,全面完成采矿区生态修复。打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行“三禁四推”,削减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推行绿色化种植30万亩,关停46个规模养殖场,将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3万头,有效削减了面源污染负荷。
打响河道治理攻坚战。
完成344公里河道生态化治理工程,全面消除27条主要入湖河道Ⅴ类及以下水体,建成“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累计向洱海补水超2.2亿方。
打响环湖生态修复攻坚战。
完成海东面山绿化10万亩,建成环湖湿地3.72万亩、各类库塘307座,流域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打响水质改善提升攻坚战。
组建国内一流专家咨询团队,建成覆盖“天、空、地、水”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深度融合,系统施策,有效遏制了水质下滑趋势。
打响过度开发建设治理攻坚战。
重新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将大理市城乡开发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到14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从105万调减到86万;颁布《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等11个地方性法规,将洱海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严格管控开发建设行为。
宁蒗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
面积50.1平方公里
湖水库容量22.52亿立方米
最大水深105.3米
最大透明度达13米
属川滇两省共有的高原湖泊
近年来,云南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保护治理政治责任,采取“五真”措施,实施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和爱护生命一样守护“东方女儿国”的“母亲湖”。
经过长期努力,保护治理硕果累累。《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泸沽湖景区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等地方保护法规相继出台实施,“控湖转坝”“湖边游览、湖外食宿”的战略布局稳步推进,滇川共治机制日趋顺畅,处级领导包村负责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成熟,“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社区协管”的日常监管体系日益完善。
“十三五”以来——
共投入保护治理资金13.58亿元,完成5条主要入湖河道、4条山水沟渠治理和133亩环湖生态修复;全面拆除沿湖17处亲水平台、6个码头和临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160户民居客栈;建成湖滨生态带984亩、污水提升泵站17座、截污管网54公里、污水处理厂1座,实现沿湖污水、垃圾收集全覆盖,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实现湖泊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促进。
流域内人均收入在2003年829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倍;2017年,从云南方向进入景区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0.2%,以海菜花为代表的水生生物不断增多,云南红豆杉、松茸、海菜花3种植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4种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其中厚唇裂腹鱼等3种鱼为泸沽湖特有。
目前,湖区水位稳定保持法定水位线,湖泊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地表水Ⅰ类,流域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丘北普者黑湖
普者黑湖为高原淡水湖
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河道型湖泊群
湖群共有312座峰林,83个溶洞
54个湖泊相连贯通
湖泊水域面积17.81平方公里
水域岸线125.6公里
常年蓄水量3800万立方米
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国家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省、州、县三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退、减、调、治、管”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丘北人民的“母亲湖”——普者黑,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退”。退湖边房屋和设施,建立湖滨生态带。先后拆除“两违”建筑339户31180.8平方米;实施湖滨生态带一、二期工程300亩,完成3.5公里湖滨带污水管网建设;复垦建筑土地30.2亩,退塘还湿还地4800余亩。
“减”。严格管控规划,实行人口不断往外移。制定村规民约,限制和管理群众对外出租房屋行为,控制房屋对外出租增量。在景区外规划建设宾馆酒店,目前正在建2个五星级酒店,引导游客游在景区、吃住在城区,减轻境内污染负荷。
“调”。不断调整流域产业结构,不让“大药大水大肥”方式延续,划定禁养区848平方公里,建设有机绿色产业带,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治”。全面抓好环湖截污和城乡污染治理,不让污水流入湖泊。先后投入10亿多元,从“三水”共治入手,实施一批节水灌溉、河流治理等水资源保护项目;实施一批污染源治理、人居环境提升等水环境治理项目;实施一批湖滨带治理、面源污染削减等水生态修复项目。
“管”。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制定实施《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普者黑民宿管理办法》等管理法规,编制落实《普者黑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普者黑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系列规划,建立完善了《普者黑两污管理收费制度》《普者黑保护联合执法机制》等一批长效机制。
通过系统保护治理,普者黑湖补水稳定充足,流域内有8条入湖河道,作为主要补给水源点的红旗水库(蓄水量5720万立方米)和地下水源乐水洞(出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每年有2亿多立方水流经普者黑湖;水生态系统良好,目前湖群共有湿地面积717.07公顷,植物823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0种,鱼类89种,鸟类208种,年平均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2500个以上,是生物多样性发展、人类健康养生的天堂;水环境质量稳定保持优良,多年来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水平。“村在景中、景在湖中,湖中有景、人水和谐”的美好画景已成普者黑湖最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