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云南:跨越山海 深化合作
近年来,沪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建设、云品入沪、劳务合作等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绥江县:农旅融合振兴乡村 去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云南省昭...
-
昆铁“慢火车”载满乡亲幸福新生活
近日,昆明开往元谋西的7466次“慢火车”刚到达龙骨甸站,站台上已有不少彝族老乡等待上车,有的挑着满满两筐水果,有的背着一背箩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准备到元谋县城赶集、卖菜、置办年货。 车厢的座椅下、凳...
-
云南铁路迎春运客流高峰 西双版纳避寒游成热门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局集团”)获悉,截至1月17日,春运以来云南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迅速,已累计发送旅客281.5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23.3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58.7%。 随着...
-
云南红河弥勒:赶大集购年货 欢欢喜喜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赶大集、购年货也成了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各乡镇,乡村集市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大家在热闹的集市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收拾屋子、种植果...
-
谱写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22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22年12月20日,德宏州委八届三次...
旅游
-
云南丽江:打造城市公园 建设绿美城市
近日,作为云南省丽江市10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之一的中济海公园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中济海公园位于丽江中心城区西北端,北接束河古镇、南连大研古城,总占地面积1050亩,整合中济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
-
云南丘北:多措并举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
-
云南红河:生态优先 向美而行
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清澈的牧羊河从大围山中流出,贯穿县城。河水滋养了这里的大山和树木,山林、湿地又涵养了水源。 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成了屏边县解锁群众生...
-
昆明富民:打好助农组合拳 跑出富农加速度
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以“九化富民”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区域化项目、创新“互联网+”模式等,打好助农组合拳,跑出富农加速度。 ...
-
祥鹏航空2022冬航季新增多条航线保障旅客出行
2022年10月30日起,中国民航将执行冬航季航班计划。海航航空旗下祥鹏航空根据新航季市场需求及特点,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复飞多条航线,并推出各类航空产品及机票优惠活动,满足旅客多样化...
云南玉溪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再现五亿年前的生命奇观
发布时间:2021/10/21 新闻 浏览:142
云南玉溪澄江化石地,一本埋藏着5亿年前生命大爆发奇观的“无字天书”,近代以来不断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112年前,法国地质学家J·Deprat和古生物学者H·Mansuy为修建滇越铁路,在澄江一带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1912年出版了《滇东地质状况备忘录》。
1938年,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期间,师生对帽天山一带的地质结构进行调查并发现了三叶虫。
1940年3月,中央地质调查所何春荪等人对澄江东山含磷岩系作详细考察。
1984年7月1日下午3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软躯体结构的长尾纳罗虫化石,掀开了澄江动物群化石的神秘面纱。
2012年7月1日,中国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古生物化石主题世界遗产。
一棵金色的“生命之树”
经过7个月的提升改造,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于2021年10月1日重新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是一个建在化石遗址上的自然博物馆,这里所展示的澄江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它是地球上早期生命演化最重要的证据。
在这里,化石不再是古生物学家的“专宠”,而是可以观赏、想象和互动的“活物”。
由半山的停车场一路登上山顶,在进馆之前,一棵金色的“生命之树”矗立在眼前,它代表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诞生的动物谱系树,这也是澄江生物群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站在馆外,极目远眺,深邃而迷人的抚仙湖“犹抱琵琶半遮面”,脚下是亚洲唯一一处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化石产地。立身于抚仙湖和澄江化石地两个世界级资源之间,一面感慨造物之神奇,一面对近在眼前的博物馆充满无限好奇与期待。
“无字天书”令人为之倾倒
走进馆内,一楼大厅一面巨型化石地质剖面墙映入眼帘,之前的好奇与期待瞬间被震撼替代。
这面化石墙是馆内最大的一件展品,展示的是澄江化石的地层剖面。仔细观察,在上面可以找到不少化石。
遥想五亿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这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动物,这些动物就是今天我们地球上动物的祖先。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迅速掩埋了它们的身体,它们的身体来不及腐烂就被保存下来,形成了化石,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地层。这个地层是一层一层的页岩,又被称作“无字天书”,化石就像书签,夹杂在书页里。
要看到化石,就必须打开书页。正是外行看来不起眼的“无字天书”,令全球无数古生物学者和古生物爱好者、科幻作家、艺术家为之倾倒。
澄江化石地何以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和古生物圣地?
五亿多年前,在这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产生了今天地球上动物的祖先,开创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在这里形成了动物谱系树。此后,这棵大树开枝散叶,形成了今天的生物多样性。
今天,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被掩埋在这里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地球上所有动物的祖先。
再现37年前澄江生物群发现场景
步入一号展厅,这里展示的是澄江生物群发现、研究、保护和申遗的情况。
首先,37年前澄江生物群发现时的场景在此得以再现。1984年7月1日那天下午,在一片布满页岩碎片的山地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侯先光半蹲半跪,手持专用放大镜专心致志地观察着刚采集到的化石标本。他身旁,一位当地的农民正挥动镐头帮他采集化石。他那天非常幸运地发现了纳罗虫化石,找到了揭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金钥匙”。
这样一块小小的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之前一直没有被发现。由于化石保留了纳罗虫的身体结构,经过查阅资料,反复比对,就能分析出它的物种和结构,在科学上具有重大意义。侯先光找到了澄江化石,此后很多科学家到这里从事研究。因为有了澄江化石,中国的科学家在早期生命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先后有40多篇论文在国际最权威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同时也得到很高的评价。此外,澄江生物群不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中国也有重大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已经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尤其2003年,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这三位科学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远古生物“纤毫毕现”
澄江化石库展区集中展示了澄江化石的真实面貌。
乍一看,这些化石跟普通的石头没什么区别。澄江化石的特点是个体小、不直观、其貌不扬。实际上,它却代表了全球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为什么呢?要形成化石,必须是坚硬的东西,比如恐龙的骨头、元谋人的牙齿、山顶洞人的头盖骨等等。
藻类那么柔软,为什么可以形成化石?这就是澄江化石最为典型的代表,所以像藻类这种柔软的植物可以保存下来。最核心的是动物,动物软躯体的结构被保留下来,比如它的肌肉、粪便、脊椎、大脑、眼睛,甚至神经系统都保留了下来。在高倍的显微镜下,科学家都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通过“CT扫描”这个展项,澄江化石由化石本身到它栩栩如生的过程得以清晰呈现。我们能看到,动物有几条腿,每一条腿上有几节组成。幸运的科学家甚至在它们身上找到了大脑,找到了神经系统。
化石感应展项复原了纳罗虫身体的结构。纳罗虫是一种节肢动物,它的身体是分节的,腿也是分节的。除了纳罗虫这种生物,到今天,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20个门280多个物种,几乎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门,标志着所有动物的祖先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出现,可以说,这里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源头。
镇馆之宝昆明鱼
从二号展厅开始,寒武纪各个门类动物的面貌一一呈现。
这个以“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演化”为主题的展厅里,在世界上第一次用高清数码技术复原了寒武纪的海洋生态系统,不只是把物种复原出来,同时也复原了它们生存的环境,成为馆内的网红“打卡”点。参观者可清晰地看到,有些动物生活在水底,有些生活在水中央,有些生活在水面。正是因为有了这280多个物种,让澄江生物群在揭示生物多样性方面无可替代。
镇馆之宝——昆明鱼就在这里。它虽然非常小,但是很特别,它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所以被视为脊椎动物共同的祖先。此外,它的身体已经具备了人类的一些基础器官构造,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它已经有了眼睛,有了大脑,有了呼吸系统(腮裂)、脊椎、心脏,是它开启了从鱼到人漫长的演化历程。
从昆明鱼开始,鱼慢慢变大,到了无颌类,后来到了有颌类,然后慢慢上岸,出现两栖类,两栖类彻底摆脱了水,出现爬行类,然后到了哺乳类,哺乳类里的灵长类这一支崛起,成为我们人类。
人类从哪里来?
恐龙是展厅里的“巨无霸”,属于陆地爬行动物门类。展厅里的这只恐龙化石,就是来自美丽的抚仙湖畔。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在白垩纪时行星撞击地球,恐龙灭绝。有一部分长羽毛的恐龙飞上了蓝天,就是今天的鸟类。有一部分爬行动物演化成哺乳动物,它们是胎生的,身上是长毛的,血是恒温的,免疫力得到大大提升,所以哺乳动物成了地球的霸主,这个时代就叫作新生代。一些现代动物的祖先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如龙王鲸、披毛犀、猛玛象。科学家们认为原始人喜欢吃猛玛象的肉,大量捕杀,最后灭绝了。
今年云南被称为“向(象)往的地方”,一群大象从栖息地一路北上,到了昆明,这样一支大象旅行团在玉溪流连忘返,受到了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人类从哪里来”是每个地球人关注的问题。从猿到人只是人类由来的非常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只相当于长跑的最后冲刺阶段,在它之前,还有更为漫长的进化历程。追根溯源,5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是关键一步。昆明鱼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这是它成为“镇馆之宝”的原因。
神奇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
澄江生物群是生物学的一个宝库,因为除了脊椎动物之外,无脊椎动物几乎所有门类都在这里被发现,比如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曳鳃动物、毛颚动物,这样一些名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海绵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物种,它不会动,但它是动物,身体形成一个体腔,当海水穿过它身体的时候,它吸收营养。因为它的身体是空的,很多小动物喜欢钻到它的身体里,把它当作房子来居住、“恋爱”、繁殖、生长。由于小动物的身体长大了,最后出不来了,所以一辈子只能留在里边。这也是一个偕老同穴的美好的爱情故事。
奇虾不是虾,它是寒武纪的一个“海洋霸主”。一楼4号展厅的两个庞然大物就是奇虾模型,身长有2米,而跟它同时期的动物只有2厘米到5厘米。因为它的身体太大了,所以很难见到保存完整的化石。这里还展示了四枚非常重要的邮票。这是1999年发行的科技成果特种邮票,包括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6000米的水下机器人等,其中第一枚就是奇虾。
对于神奇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意义,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馆长陈泰敏总结了三条:第一,寒武纪大爆发是物种的大爆发,各种各样的动物都出现了。第二,是器官的大爆发,今天动物身上这些重要的器官,侦察的眼睛、逃跑的腿、捕食的螯肢都“爆发”出来了。第三,是行为的大爆发,最早的爱情、最早的家庭、最早的团队都在那个时期出现了。比如说链状海依虫,它是由多个弱小的个体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来对抗它的敌人,这说明那个时候的生物已经知道组建团队让弱小的个体变为一个庞大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