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云南:跨越山海 深化合作
近年来,沪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建设、云品入沪、劳务合作等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绥江县:农旅融合振兴乡村 去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云南省昭...
-
昆铁“慢火车”载满乡亲幸福新生活
近日,昆明开往元谋西的7466次“慢火车”刚到达龙骨甸站,站台上已有不少彝族老乡等待上车,有的挑着满满两筐水果,有的背着一背箩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准备到元谋县城赶集、卖菜、置办年货。 车厢的座椅下、凳...
-
云南铁路迎春运客流高峰 西双版纳避寒游成热门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局集团”)获悉,截至1月17日,春运以来云南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迅速,已累计发送旅客281.5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23.3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58.7%。 随着...
-
云南红河弥勒:赶大集购年货 欢欢喜喜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赶大集、购年货也成了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各乡镇,乡村集市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大家在热闹的集市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收拾屋子、种植果...
-
谱写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22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22年12月20日,德宏州委八届三次...
旅游
-
云南丽江:打造城市公园 建设绿美城市
近日,作为云南省丽江市10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之一的中济海公园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中济海公园位于丽江中心城区西北端,北接束河古镇、南连大研古城,总占地面积1050亩,整合中济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
-
云南丘北:多措并举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
-
云南红河:生态优先 向美而行
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清澈的牧羊河从大围山中流出,贯穿县城。河水滋养了这里的大山和树木,山林、湿地又涵养了水源。 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成了屏边县解锁群众生...
-
昆明富民:打好助农组合拳 跑出富农加速度
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以“九化富民”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区域化项目、创新“互联网+”模式等,打好助农组合拳,跑出富农加速度。 ...
-
祥鹏航空2022冬航季新增多条航线保障旅客出行
2022年10月30日起,中国民航将执行冬航季航班计划。海航航空旗下祥鹏航空根据新航季市场需求及特点,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复飞多条航线,并推出各类航空产品及机票优惠活动,满足旅客多样化...
曲靖市罗平县芭蕉箐通过“景区标准”“旅游产品”“文明乡风”3大植入全面构建乡村“振兴桥”
发布时间:2021/11/04 乡村振兴 浏览:162
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大坡村委会,罗乃公路穿村而过,村里有上百年的天然林1000余亩,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这个地方漫山遍野都是野生芭蕉,由此得名芭蕉箐。2017年“中国蜜蜂文化第一村”正式落户芭蕉箐,2018年芭蕉箐获“云南省文明村”称号。如今,芭蕉箐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做好“三植入”,全面构建乡村“振兴桥”。
“景区标准”植入基础建设全过程
芭蕉箐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深度发展乡村旅游,把“景区标准”植入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
实施“生态建设行动”,抓好公路沿线、公共场所、庭院、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在公路两侧栽植大红叶800余株、三角梅1000余株、蓝花楹300余株,打造10千米多彩景观大道。新增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栽种行道树300余株,做到拆墙透绿、建路配绿、腾地造绿、借地布绿、见缝插绿、全民植绿,使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打造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片上成林的生态景观。
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延伸行动”,硬化村中道路2千米,新修环村道路1.64千米;新建1个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装管道3000米,安装防洪管道100米,维修排水沟12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完善电源电压,全面修复沿线道路,增强电信信号。充分利用芭蕉箐处于小镇前厅和交通中心的地位,打造小镇会客厅,树立小镇友好形象,培育居民安置、会客商业、商务服务、生态景观、林间步行、生态停车、游客服务、蜜蜂文化八大功能。
“旅游产品”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
芭蕉箐依托特色小镇和中国蜜蜂春繁基地两大品牌优势及丰富的速生丰产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蜂箱制作、酿酒、经济林果、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
芭蕉箐依托滇黔桂跨省区联合党工委,联合云南鲁布革乡、贵州三江口镇、广西马蚌镇共同签订《滇黔桂跨省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协议》,实行产业联动,创建发展一条路示范区。创新发展方式,将三个乡(镇)的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建成芭蕉箐农特产品及民族工艺品集散地。
在芭蕉箐展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刺绣产品。三个乡(镇)结合当地刺绣实际,创新区域党建新模式,成立了滇黔桂跨省区刺绣产业合作社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沪滇帮扶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布依刺绣与现代时尚服饰有机结合,打造民族特色品牌,走出一条传统文化创新路,带动200余绣娘居家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文明乡风”植入新村建设全过程
风气是力量,它来去无形,无色无味,却关乎人心善恶、世风好坏、事业成败。芭蕉箐组建村民理事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推出“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服务模式。推选优秀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妇女骨干、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和老军人)为村民理事会成员,处理群众事务。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婚事新办模式》《丧事简办模式》《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使村民办理婚丧事宜有章可循。
芭蕉箐成立以乡贤为主导的移风易俗监察组,对本村各项事宜进行督查。针对随手乱扔乱倒垃圾、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对老人不敬不孝、婆媳不和、邻里不睦、酗酒赌博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理事会征集民意,与老党员、村民代表等深度座谈讨论,反复修改,制定了芭蕉箐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在村庄最显著的位置——村民理事会墙面、村庄进出口等位置张贴,还通过村庄大喇叭进行宣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