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delicac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食 > 云南的米线不仅能过桥,还能“过手”

新闻

上抖音,吃“元气满满复工餐”,新一年满电开工! 上抖音,吃“元气满满复工餐”,新一年满电开工!

“元气满满复工餐” 从胃开始唤醒“天选打工人”之魂 随着假期的结束,许多朋友们又要回归“搬砖”模式,但过...

  • 云南:跨越山海 深化合作

    近年来,沪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项目建设、云品入沪、劳务合作等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助力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绥江县:农旅融合振兴乡村 去年8月,总投资1500万元的云南省昭...

  • 昆铁“慢火车”载满乡亲幸福新生活

    近日,昆明开往元谋西的7466次“慢火车”刚到达龙骨甸站,站台上已有不少彝族老乡等待上车,有的挑着满满两筐水果,有的背着一背箩蔬菜,脸上满是笑容,准备到元谋县城赶集、卖菜、置办年货。 车厢的座椅下、凳...

  • 云南铁路迎春运客流高峰 西双版纳避寒游成热门

    记者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明局集团”)获悉,截至1月17日,春运以来云南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迅速,已累计发送旅客281.5万人次,最高单日发送旅客23.3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58.7%。 随着...

  • 云南红河弥勒:赶大集购年货 欢欢喜喜迎新春

    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赶大集、购年货也成了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各乡镇,乡村集市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大家在热闹的集市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收拾屋子、种植果...

  • 谱写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22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的工作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22年12月20日,德宏州委八届三次...

旅游

文体旅跨界融合 云南怒江发展再升级 文体旅跨界融合 云南怒江发展再升级

这里自然景观神奇峻秀,高山入云,大江奔流;这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是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的...

  • 云南丽江:打造城市公园 建设绿美城市

    近日,作为云南省丽江市10个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之一的中济海公园一期改造基本完成。中济海公园位于丽江中心城区西北端,北接束河古镇、南连大研古城,总占地面积1050亩,整合中济水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

  • 云南丘北:多措并举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天然氧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

  • 云南红河:生态优先 向美而行

    俯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清澈的牧羊河从大围山中流出,贯穿县城。河水滋养了这里的大山和树木,山林、湿地又涵养了水源。   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成了屏边县解锁群众生...

  • 昆明富民:打好助农组合拳 跑出富农加速度

    近年来,昆明市富民县以“九化富民”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区域化项目、创新“互联网+”模式等,打好助农组合拳,跑出富农加速度。  ...

  • 祥鹏航空2022冬航季新增多条航线保障旅客出行

    2022年10月30日起,中国民航将执行冬航季航班计划。海航航空旗下祥鹏航空根据新航季市场需求及特点,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复飞多条航线,并推出各类航空产品及机票优惠活动,满足旅客多样化...

云南的米线不仅能过桥,还能“过手”

发布时间:2022/03/26 美食 浏览:332

小锅米线、过桥米线、豆花米线、肠旺米线……米线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地拿捏了云南人的胃。

最为外人道的是过桥米线,美丽感人的传说幻化成一份山珍海味俱全的米线,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云南过桥米线的大名。

但你也许不知道,米线不仅能“过桥”,还能“过手”,这便是阿昌族的拿手好戏——“过手米线”。

阿昌族的饮食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以生、苦、原味为侧重。阿昌族喜欢聚伙打牙祭或会餐,如照黄鳝、瞄蜂子、打扁米、找山菌子、下河捕鱼等。喜食生,也好煮食。独特的饮食文化,隐藏着阿昌族无穷的生存本领和智慧。

注: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仅40000左右。他们主要居住在德宏州各乡。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阿昌族人以大米为主食,各种米线同样是他们的最爱,其中过手米线以其独特的风味常年霸占阿昌美食排行榜第一名。

阿昌族有自己的饮食食谱。阿昌族地区盛产大米,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有肉类、小麦、苞谷、各种瓜果及蔬菜。蔬菜有园地种植的各种豆类及土豆、白菜、萝卜等,除了这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还有不少自然界里的蔬菜及野果都可做食物。尤其山上的一些野菜、植物嫩叶、花果等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逢年过节都要做花样不同的饭菜,烹调方法与附近的汉族和傣族相同。过春节都舂糯米粑粑为“过年粑粑”。

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嗜咸、苦和酸味食品,犹喜咸鱼、咸干巴、咸菜之类。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喜酸辣味食品。腊月时节,家家户户腌制许多酸菜和干菜用于煮鸡、煮鱼、煮肉,如木瓜煮鸡,既袪湿又增味,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用青菜做的“干板菜”和干萝卜丝最具特色;“阿昌族小炒”也独具魅力。

阿昌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阿昌族煮黄鳝”远近闻名。黄花粑粑、生片石姜、舂扁米、舂烧黄鳝、舂鸭子肉、清炖土鸡、马鬃鱼煮木瓜、黄鳝肉丸、盘龙黄鳝、香菜煮黄鳝、凉拌鱼腥草、红定子山药、野沙参烀鸡、山芫荽根剁肉饼、萝卜煮鲫鱼、帕哈煎鸡蛋、打骨菜炒豆豉、红糖煮藿香荷包蛋、黄鳝炖茴香、黄鳝煮香菜、干板菜烩笋子、苤菜叶舂烧鱼、野花椒尖拌豆腐水、蜂王舂姜、枇杷尖豆腐拌米汤等都是阿昌族的特色菜。火烤生猪肉是当地各民族喜好的风味食品,每逢节日、集会、婚丧喜事,阿昌族都要聚在一起尽情品尝。其做法和吃法都特别考究,首先必须精选活猪肉用枝叶包着在火堆里烧烤,食用时将半生半熟的火烤猪肉切成薄片,蘸上用较酸的酸醋(或酸腌菜水)、辣椒、蒜泥、姜泥、芫荽等作料配成的蘸水,其味鲜嫩可口,肥而不腻。

独具特色的过手米线是阿昌族最中意的食品,做法随性天然,是一道值得品味的美味佳肴。之所以独特,就在于米线需“过手”,就是得亲自用手抓拌吃才有味。阿昌族过手用的米线是山地上等的红米制成的红色米线,柔软性强,再把鲜肉烧烤成半熟后切剁成细块,佐以粉肠、猪脑、盐、辣子、花生、芝麻、豆粉、酸水等料,搅成糊状食用,色香味俱全。奇怪的是吃过手米线必须用手亲自抓吃才能味美,觉得味道腻了正好用特制的酸水来消减。

过手米线虽为小吃,所配备的其他菜肴还很多,如干萝卜丝炖排骨、牛干巴、牛舌头、青菜干板菜、凉拌鱼腥草等,荤素搭配,价格不贵。吃过手米线讲求的是原汁原味,寻求的是自然本真,追求的是快乐健康,主要用的肉食大料有牛、鸡、鸽子肉。

关于过手米线的来历,还有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户撒西山山麓有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村里有个男青年,名叫阿芒。阿芒从小跟随父亲打刀,因阿芒悟性高,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刀好手。同村有个名叫阿依的女孩,是个心灵手巧、勤快的姑娘,在家里跟随母亲做米线。米线做好后,她就陪伴着母亲送到赶街的地方,像卖饵丝一样,支起汤锅做起生意来。那时,人们吃米线的方法与吃饵丝的方法差不多,还不会单独用酸水拌。随着年龄的增长,阿芒和阿依成了感情笃深的恋人。那时,统治户撒地区的是一个嗜刀如命的土司,他得知阿芒打的刀十分了得,就派人把阿芒找来,让阿芒给他打九十九把刀。他要用阿芒打的刀装备自己的土司兵。土司软硬兼施无果后,就把阿芒关在一个铁匠铺里,强迫他为自己打刀。

阿芒失去了人身自由,离开了娇美的恋人阿依,夜以继日地在火热的炉盘前挥锤打刀,打了一把又一把。阿芒打刀打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又牵挂亲人又担心阿依,吃不好、睡不暖,身体日渐消瘦下来。阿依十分心疼阿芒,聪明的她想出了一个让阿芒补充营养的办法,用火烤的精肉剁碎放到米线上面。但米线与肉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她又把豆粉掺了进去。这样米线与烤肉虽能结合到一起,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阿依心想,不但要让阿芒吃饱肚子,还要吃得有味道、提神,才能更有力气打铁。因为酸水能解渴,她就把酸水掺了进去,又把芫荽、花生也掺了进去,这样吃起来就有香味;再加上适当的生辣椒,不但能开胃,还能提神。阿依把米线与准备好的配料混合在一起,用芭蕉叶包好,加上一双筷子,偷偷从铁匠铺的小窗口递给阿芒。阿芒在铁匠铺里吃了阿依递进来的米线,肚子饱了,也解渴了,感觉力气大增。这样,阿芒天天吃阿依送进来的米线,身上有了力气,不几天就把全部的刀打完了,从而获得了自由。

阿芒从土司家出来后,还在回味着阿依每天送给自己吃的米线,他希望能再吃到如此美味的食物。这天正好是户撒的阿露窝罗节,人们抬着青龙、白象,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山坡上。小伙们跳起了象脚鼓舞,手拿树枝,手舞足蹈,畅快淋漓地高喊:“唔会会!”阿芒跑到阿依的米线铺,告诉阿依,她送的米线太好吃了,今天他要邀约朋友们一起来品尝酸水拌米线。朋友们来了,按照阿芒的指点,有人去买来精肉,用树枝串上放在火里烤,有人去找来了酸水、豆粉,洗的洗、切的切、剁的剁,不一会儿,各种配料就做好了,汇集到一起放到芭蕉叶上。人们围在一起,蹲的蹲,站的站,边喝酒边吃芭蕉叶上拌好的米线。就这样,一道可口的食品诞生了,从此在户撒流传开来。

因为每吃一口米线,不用筷,只用手,就成了过手米线。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在户撒只有酸水米线,而没有过手米线这一叫法。随着吃的人多了,过手米线的叫法才逐渐流传开来。最具阿昌族特色的“酸水”,用新鲜青菜腌制而成,成了最特别的“阿昌族健力宝”。

阿昌族居住的环境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他们住于半山半坝区,高山和平坝都是他们的生活半径和活动范围。山上没有食物的时候,他们就下坝打鱼摸虾,寻找黄鳝、泥鳅。坝子没有足够的食物时,他们就上山,采集食品。“早上拿着锒扛(锄头)出门,晚上提着黄鳝回家”,这是阿昌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当地,阿昌族还特地为过手米线编出了朗朗上口的山歌:“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户撒是阿昌族人聚居地,过手指的则是过手米线,由此可见阿昌人民对于过手米线的喜爱之情。